挑战杯全称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被誉为大学生科学技术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是教育部认可的官方赛事,含金量仅次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两个项目在全国交叉开展,2025年将举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即“大挑”。
注重学术科技发明创作带来的实际意义与特点,更关注作品的学术价值和技术上的含金量,强调科学技术创新和学术成果的展示,考察学生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及其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更注重市场与技术服务的完美结合,偏重考察项目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以及商业计划的可行性和发展前途,强调创业计划的可行性、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创新性及团队综合能力等商业化内容。
此赛道侧重于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参赛学生需围绕某一自然科学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实验、观察、理论分析等方法得出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结论,并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例如在物理学领域,研究新型材料的物理特性;在生物学领域,探索某种生物的生态习性或基因奥秘等。
该赛道注重学生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参赛作品可以是针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的实地调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以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也可以是对某一社会科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形成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比如对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的调查分析,或是对某种文化现象的理论研究等。
此赛道聚焦于学生的科学技术创新发明成果。参赛作品可以是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产品、装置、技术等。包括机械电子类发明,如新型机器人、智能设备等;信息技术类发明,如新型软件、网络技术等;以及化工、材料等其他领域的发明创造。这些作品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上的含金量和实际应用前景。
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科技前沿领域。围绕技术赋能产业升级与社会痛点解决两大方向,覆盖大模型、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智慧农业、AI医疗、智能治理等领域方向。参赛作品需体现科学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
此赛道是近年来新增的赛道,通常由政府、企业或科研机构等出题,面向高校学生征集解决方案。题目往往聚焦于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难题或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学生团队根据榜单内容做针对性研究和实践,通过技术创新和方案优化来解决有关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导向性和产学研结合特点。
分工明确(如数据分析部分、项目设计大概、文献数据搜集、设计PPT制作等)
确保选题创新性与可行性文献与市场调查与研究:自然科学类要系统梳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确保论文有理论依照和创新点。
❗️tips:这里指的社会科学类要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深度调研,确保作品数据的广度与可靠性。
确保选题创新性与可行性文献与市场调查与研究:自然科学类要系统梳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确保论文有理论依照和创新点。
我校202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在校专科生、本科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2025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要求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
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左右,论文类每在8000字左右,调查报告可自选上述12个组别中的一个报送。为党政部门、企业和事业单位所作的各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咨询报告,已被采用者亦可申报参赛,同时附上原件和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等。
初赛由各学院组织完成,参赛作品需经各学院竞赛工作小组统一组织评审后,由各学院统一推荐复赛作品报送校团委。
竞赛过程中一经发现不符合申报要求的作品,将取消参赛资格,申报单位不得补报作品。经核实有舞弊、抄袭、作假等的作品,一经发现立即取消比赛资格,并全校通报,同时取消申报单位参评集体奖项的资格。
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允许超出2人。
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申报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可跨校组队。集体申报团队需考虑专业学科、学历层次、特长优势互补等因素组队,集体申报小组成员人数不超过8名,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
1.同个作品只可参与一个赛道。校赛期间1名同学只能负责一个作品,参与作品数目不限。
4.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需提供查重报告(查重时间截止为提交作品的1周内):科技发明制作、专利和企业营业执照(副本)需提供证件的原件和复印件,审核后,原件退还,复印件留存。
2.各学院组织院内专家评审小组对本学院申报项目进行初评立项。并于3月31日前将推荐参评的复赛作品《成员信息表》(一式一份,附电子版)、《汇总表》(一式一份,附电子版)和《作品申报书》(一式三份,附电子版)和研究报告、专利证书、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等相关支撑材料原件及复印件(一式一份)报校团委办公室,电子版材料发送至邮箱 。
3.校团委牵头成立校级评审委员会,根据竞赛评选指标对申报作品进行书面评审,评审委员会对推选出参加校级复赛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申报人对参赛作品做补充修改。
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需提供查重报告(查重时间截止为提交作品的1周内);科技发明制作、专利和企业营业执照(副本)需提供证件的原件和复印件,审核后,原件退还,复印件留存。